媒体报道 /

爱在江油

作者:  发表时间:2017-08-14 09:38:27    点击次数:1855 【打印】 【收藏】

爱在江油

——焦作一建承建江油市中原爱心小区工程走笔

稿件来源:焦作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丰舒潍

 

 

  “一切为了灾区人民。”自从焦作一建成为震后第一家在四川江油中标的河南建筑施工企业后,这句话不仅常常在江油中原爱心小区的工地上响起,也深深地铭刻在焦作一建赴川援建的160名建设者的心坎上,落实在建设者的行动上。

  中原爱心小区工程是江油市首批受灾群众安置工程,也是河南援建四川的民生工程之一。它承载着灾区同胞的期望,代表着焦作的形象,担负着9800万河南人民的重托。

  日前,记者采访了焦作一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建设者,从灾区重建的浪潮中采撷了一朵朵美丽的小花。

  一场特殊的对抗赛

  中原爱心小区工程项目经理郑好忠近日回焦作办事,他给记者讲了一个对抗赛的故事。去年11月28日,焦作一建中标中原爱心小区一标段工程,成为震后第一家在四川江油中标的河南建筑施工企业。与焦作一建共同中标的,还有四川省建筑机械化工程公司。32栋楼房,双方各承建一半。根据合同,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的工程,要在5个月之内封顶,难度之大超乎想象。

  为了自我压力、鼓舞士气,郑好忠和大伙儿想出了一个妙招,向四川建筑队下挑战书:在创优质精品工程、实现零伤亡事故的基础上,力争10天建一层,于5月5日实现主体封顶。

  当红红的挑战书在工地醒目处贴出后,四川承建方毫不示弱地贴出了应战书:力争8天建一层,5月1日实现主体封顶!

  挑战书就是军令状。从此,川豫两支建筑队像在两条轨道上隆隆前行的机车,你追我赶,互不相让。中原爱心小区工地上大片的楼房像拔节的庄稼一样节节长高,见证着川豫人民情同手足的深厚情谊。

  一群响当当的硬汉

  在承建中原爱心小区之前,焦作一建组织了近200人的施工队伍,不顾余震不断、堰塞湖泄洪的危险,克服了高温潮湿、蚊虫叮咬等不利影响,在四川安县提前25天完成了525套共10878平方米的活动安置房建设任务。因为这些勇敢无畏、乐于奉献的建设者,焦作一建不仅荣获了河南省援建先进单位称号,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光荣称号,(下转三版)

  (上接一版)同时也被焦作市授予2008年度“感动焦作十大人物”先进集体特别奖。

  灾区工作和生活条件差是人人皆知的事实。然而,当得知公司将再赴四川作战时,焦作一建的职工毫不犹豫,纷纷向领导请战。

  “来到灾区,就要把工作干好,不负领导和家乡父老的重托。”苗小胜说。他是焦作一建的“老材料”了,经验十分丰富,然而,此次援建材料采购任务却让他磨破了嘴、跑细了腿、受尽了难。

  从去年灾情发生尤其是从今年2月份开始,四川当地出现原材料资源严重不足、工地建材断货现象。面对这种情况,苗小胜等6名材料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为了赶进度,大伙儿都在日夜不停地施工,怎么能因为材料供应不上而影响工期呢?”苗小胜跑厂家、住车站,求这家、请那家,从河南三门峡调运水泥,从四川成都和南充进砖,经常每天往返几百公里,连续十多天睡不了一个囫囵觉。

  与苗小胜一样,从焦作派往江油的建设者,无论管理人员还是一线工人,个个都是好样的。技术员黄振山是个讲究的小伙子,可为了加班加点赶工期,他连理发的时间都没有。家中的女朋友原本等他今年五一回焦作订婚,可因为工期紧,订婚的日期也只好一天天推迟。

  项目副经理田洪彦由于气候不适应,腰部一直疼痛不止,已经连续贴了3个月的膏药,但他一直坚持工作在一线。

  一个情同手足的大家庭

  对技术负责人花金堂的采访,是通过网络聊天的形式进行的。这个离家已5个月的父亲非常想念自己的儿子,5月18日是他儿子5岁的生日,他只给儿子打了个电话,许了一个可能几个月后才能兑现的承诺:陪儿子去买个滑板。

  提及自己的小家庭,花金堂满怀愧疚,一谈到工地,他却一下子来了精神:“我们工地上有300多名工人都是当地的,焦作和四川同胞亲如兄弟,相处得很好,我们的口号是‘豫川人民心连心,共建美好新家园’。”

  花金堂说,对于赴川援建者,板房区的四川同胞非常感谢,常常送来腊肉等土特产,赴川援建者也真心实意地把那里当成了自己家。

  焦作一建资料员潘翠燕随丈夫一块去了工地,家中5岁的孩子无人看管,她干脆把女儿从焦作带到江油,送到了工地附近板房区的幼儿园里,与灾区的孩子同吃、同住。现在,孩子说话都是河南话和四川话夹杂在一起,常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

时间:2009-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