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建筑产业一体化春天来临

作者:焦作日报 鲍捷   发表时间:2017-12-09 14:00:38    点击次数:2505 【打印】 【收藏】

近日,湖南长沙一栋五十七层的高楼封顶的消息引发媒体广泛关注,该项目以其堆积木的搭建方式,仅费时十九天便已竣工。这栋高楼名为“小天城”,无论在业界还是互联网上惊爆人们的眼球。河南位登建筑公司董事长王卫灯告诉记者,这就说明——

  19天盖57层高楼是建筑产业一体化,还是神话?这栋高楼的建成,不仅在视觉上产生震撼,而且在思想上起到了颠覆性的变化:建筑原来也可以这样做!“一切源于科学的建筑都是合理的!‘小天城’的建成是时代的要求、是科学的结晶,更进一步地说是现代建筑产业一体化的具体体现。”河南绿色建筑的引领者、河南位登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卫灯如是说。

  一处处城中村拆迁的粉尘,可谓狼烟四起;一幢幢高楼耸立的噪声,叫人寝食难安。居民的投诉、执法者的无奈,似乎是每一栋建筑从规划到建成的必修课。作为焦作也不可能摆脱这个建筑的魔咒。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不难发现——

  传统的建筑产业痼疾多

  众所周知,我国现有的大多建筑基本上都是通过混凝土现场浇筑形成的结构主体,然后再砌砖隔墙。此种施工方法现场施工量大,产生的噪声和粉尘对环境污染较大,施工质量和精度也较难达到人们日益提高对住宅品质的要求。传统建筑行业尚未完全摆脱“秦砖汉瓦”式的手工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住宅的综合质量低、资源消耗高、建筑垃圾污染程度高。这种粗放型的住宅生产方式,已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适应提高住宅质量的需要,所以必须实行建筑生产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建筑方式和近年来在国家提倡绿色、低碳住宅新理念下催生的一种新型建筑方式相悖。

  当前传统建筑业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发展危机和市场竞争压力。一是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倒逼的压力。传统建筑业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建筑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0%。特别是近年来施工现场的扬尘也成为PM2.5空气污染源之一,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倒逼的压力。建筑业正在失去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许多年轻人不愿从事砌筑、木工、瓦工等劳动,导致建筑一线工人大面积断档,不仅带来用工荒,也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剧增。王卫灯告诉记者,据前两年河南建设单位的调查,“80后”出生的人员90%以上不愿意从事建筑施工,建筑施工一线几乎没有“90后”务工人员。苦、脏、累的建筑行业已让很多年轻人禁足。三是工程质量问题倒逼的压力。传统的建筑方式,因混凝土现场浇筑和劳务工人手工作业的生产方式,工程质量参差不齐,大量存在蜂窝麻面、渗水等质量通病,饱受社会诟病,迫切需要通过推进建筑产业化,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不说因客观原因引起的开发商与承建商、开发商与购房者、承建商与施工者的矛盾,就说因主观原因造成矛盾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对簿公堂的事情屡见不鲜。

  至于目前,随着全国经济下滑的态势,建筑业呈现出开发的多、开工的少的局面。与此同时,和建筑相关的产业也步入了尴尬的境地。别的不说,就说钢铁生产企业可谓哀鸿遍野。王卫灯引用一组数据来证明,据统计,2013年我省在建工程建筑面积共计3.83亿平方米,共使用钢材2593.32万吨,占我省钢材总产量的74.5%。其中,钢结构建筑使用钢材145.40万吨,占全部建筑用钢总量的5.6%,仅占全省钢材产量的4%。而在发达国家,钢结构建筑应用已有百年历史,钢结构建筑在整个建筑中所占比重已达到30%~40%。由此推算,若我省钢结构建筑面积占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像发达国家一样达到30%时,每年可使用钢材1900万吨,这样仅钢结构一种建筑形式的用钢量就相当于我省钢材总产量的55%。仅此一项,就能够增添我省钢铁企业的发展活力,培育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产业一体化则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具有节能节材、绿色环保、控制成本等特点,可以带动50多个相关产业转型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面对人力资源成本大幅提高,产业自身发展就必须升级和

  更新。因此,推进建筑产业一体化是社会对住宅质量、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的需要,是行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应对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需要,是完善外墙保温节能技术的需要,也是——

  建筑产业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对推进节能减排、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力度不断加大,市民对住房的需求,已从“住有所居”向“健康、舒适、生态、节能”的方向发展,呼唤住宅建设领域创新转型,而积极稳妥地推进建筑产业一体化正当其时。

  19天竣工的57层“小天城”采用的是可持续建筑模块化材料,95%的工程量在工厂内完成,材料的预制要花上一两年时间。王卫灯告诉记者,用来安装的材料十分考究,每个模块包括天花板、地板、通风、水电管线、立柱、门窗,只需要卡车运到现场,安装到钢框架上。换而言之,标准化模块就像一个个盒子,现场施工就是将盒子摞在一起。相对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具有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工业化程度高、施工周期短、环境污染少及可塑性强等优点。

  那么,何为建筑产业一体化?从本义来讲就是要实现建筑产业生产、供应等的工业化,是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制造建筑物,在提高建筑产业建设的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提升建筑物整体品质,降低资源的消耗。这是建筑产业生产方式由建造到制造的转变,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建筑结构体和内装体的部品化、建筑设计的模数化、建设生产的工厂化、协作服务的社会化。

  王卫灯说,建筑产业一体化是传统建筑业的一场革命,具有质量可控、成本可控、进度可控、绿色低碳四大特点。所谓建筑产业一体化,就是以一体化建造模式为市场化发展方向,即设计、制造、施工、开发全流程一体化。一体化建造模式缩短路径、减少浪费、加快速度,降低中间成本,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好房子。

  一个建筑企业旗下各分、子公司拥有专业的设计资质、建设工程总包资质、各类构件、部品的生产资质、房地产开发资质等,可负责项目开发、建设的“交钥匙”工程以及提供PC构件等建筑部品和技术支持等多类型、多层面市场服务,如:参与政府公共租赁性住房、拆迁安置房、安居房等保障性房屋建设。与开发企业或其他单位合作,为其提供集成建筑体系的技术服务及PC构件等关键部品,可应用于住宅、酒店、写字楼、商场、学校、生产研究中心等各种类型建筑。建筑产业一体化最简练的语言描述就是三句话:第一资金和技术的高度集中,第二大规模生产,第三社会化供应。

  建筑产业一体化包括建筑物建设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生产方式的产业化。通过推广建筑的建造新技术,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可以解决传统方式住宅保温、隔热、隔声性能不佳,传统建材生产,如烧砖、毁坏耕地等弊端,从而减少能耗,节约土地。建筑产品的工厂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既可有效消除建筑产品质量缺陷,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缩短工期,又可节能、节水、节材,还有利于房屋后期装修一体化,减少装修对房屋质量的影响和二次污染及浪费,是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要求的可行之策。

  王卫灯表示,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后,新一代的工业化建筑物功能和质量都将有更大的提升。

  据了解,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共同编撰的国家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工作已正式启动。这表明我国最高层面对建筑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认可。

  推进建筑产业一体化的对策与措施

  面对新形势,如何推进建筑产业一体化?王卫灯毫不讳言,他说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和项目带动是关键。由于建筑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次投入成本较高、产业链不完善、技术储备和创新不足、市场需求不旺等问题,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各级政府成立高规格的推动建筑产业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和推进机构,组织落实建筑产业一体化工作。此外,还要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优先提供开发贷款、适度放宽负债率限制或降低开发贷款利率,对购买该类型住宅的购房者降低首付要求或降低按揭贷款利率。

  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生产基地。建立建筑产业一体化基地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将建筑产业一体化生产基地纳入各地发展规划,优惠供应项目用地、减少审批环节、减免各种税费,积极引导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支持建材产业集中的区域建成产业园区,打造产业化基地,为应用住宅产业化和节能技术的项目提供公共配套支持。

  培育大型建筑产业现代化集团。设计、开发、施工、生产、物流以及科研单位要树立产业化理念,提升产业化实施能力,鼓励组建产业联盟,或形成优势互补、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大型产业集团优先参与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建筑企业联合起来组建建筑业企业集团,其子公司可继续保持原有资质,共享企业业绩、人力资源,分散市场风险,实现企业间资源优势互补和专业化分工,使区域建筑业竞争力整体得以提升。

  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和技术保障。科技、建设、房屋管理等部门应增加住宅产业化的科研投入,共同建立住宅产业化科研平台,每年安排科研经费,做好科研规划,组织开展重点攻关,积极支持企业建立相应研究中心,建立抗震设计实验室、绿色建筑实验室等,进行建筑产业化技术研究和创新。设置适当条件将实施建筑产业化的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对引进大型专用设备,可享受与工业企业相同的贷款贴息优惠政策。要组建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委员会,指导各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管理工作。

  创新监管方式。改革完善适应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在设计取费方面,提高预制装配化设计的取费标准;在招投标方面,制定针对预制装配结构设计和施工的定额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在市场准入方面,设立预制装配式施工的设计施工专业市场准入或专业分包市场准入标准;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制定预制装配式施工的工程质量安全和验收标准。

  推动建筑产业一体化企业多领域转型升级。首先,要在管理理念方面转型升级。其次,在开拓市场方面转型升级。第三,在转型升级适度多元发展方面,要注重开拓新领域。建筑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要积极调整优化经营结构,支持鼓励建筑骨干企业向上下游产业拓展业务,逐步实现由建筑商向建筑服务商的转变。

时间:201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