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

《焦作日报》报道——王林海:一位“技术工匠”的初心和使命

作者:周朋肖  发表时间:2021-05-27 08:42:49    点击次数:2794 【打印】 【收藏】

   如何做好一名“技术工匠”?沉下心、扑下身,踏踏实实搞测量、精益求精求创新。今年40岁的河南中安正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安正通”)技术负责人王林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十年前的王林海,风华正茂,一腔热血,步入了市政行业,从此,标高边线成了他常挂在嘴边的朋友,地形地貌是他领略最久的风景。十年间,他扎根工地,无怨无悔,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如今的技术负责人,成为中安正通发展的中坚力量;十年间,他敬业爱岗,勇于创新,引进并普及了GPS技术,使项目上的测量作业更快、更准、更全面地展开,培养了一个又一个测量能手;十年间,他带领一批批年轻人,啃下了一个又一个工期紧、任务重的“硬骨头”,以身作则,不推诿,不懈怠,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桩桩、一件件实事见证了王林海的初心——

                  厚积薄发,青年领路人

  2010年,王林海来到了刚成立不久的中安正通(原市政工程处)。改革之初,中安正通人员较少,而且大多数都是从建筑行业转型过来的老员工,对市政方面不太了解,技术设备也相当落后。王林海迎难而上,他说:“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砺一个人,越贫乏的知识才更能促进一个人去探索、吸收、成长。”他虚心向老工人学习操作技能和管理经验,潜入书海学习业务知识。他在干中学、学中干,经过不断的磨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管理思路,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员。2013年,他在众多青年技术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安正通的技术负责人。

                  勇于创新,谱写新篇章

  在工作实践中,王林海始终认为,每一个新项目,测量工作必不可少,小至广场,大至国道,测量数据的准确、完全与否是决定一个工程质量好坏、工期长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面临工程范围大且周期长、地貌地形变化大等项目时,测量速度的提升必须依靠先进的设备。几个项目下来,他体会到测量工具仅靠水准仪、全站仪远远不够,为此,他向公司提出引进GPS技术。2013年,孟州市黄河西路二期工程开工,地形复杂,相对高差过大,纵向起伏频繁,这些因素拉长了前期工作的战线。在他的力争下,中安正通引进了首台GPS测量仪器。新仪器一到,他反复研究,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并在整个项目部进行了推广运用,为后期项目的快速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近两年所接的大沙河项目,浅滩河沟多,战线长,地域广,增设的几台GPS测量仪器明显发挥优势,大大缩短了原地貌复测时间,提高了竣工数据的收集速度。

                 以身作则,树正通形象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技术负责人,王林海一直恪守这样的工作准则:扎实苦干树形象,率先垂范做榜样。工地上,人们总能看到他的身影,有时奔波于山岭田地放线,有时在现场协调人、机、料等供应问题,甚至晚上也总能见他坐在电脑前计算工程量,研究图纸。2019年4月,大沙河项目开工,王林海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兼总工,负责项目图纸审核、放线测量、技术交底、签证处理等各项事务。开工伊始,繁重的任务压得他喘不过气,每天他的工作安排得很满,或是工地现场指导施工,或是奔波于和业主、监理搞协调,或是教刚入门的测量员处理CAD图纸放线测量问题。同事们调侃他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他总是笑过之后又继续工作。有时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他总是加班到深夜,把第二天放线的点输入仪器,把要紧的工作内容列入第二天晨会提醒项,把一天完成的内容备份入电脑,连体弱的母亲都顾不得回家看一眼,越是紧张艰巨的环境,越是能磨砺人,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大沙河项目按期竣工,他也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项目总工。

  在他的影响下,项目管理人员斗志昂扬,全身心投入施工中。目前,大沙河艺术提升项目已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