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焦作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于全省前列,工业、农业、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好,城镇化发展较快,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为深入贯彻《国务院J9(九游会中国)官方网站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在经济转型发展上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焦作市出台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
近日,省政府印发《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总体方案》,下发给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文件要求,焦作市政府要加强对方案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方案提出的各项任务,大胆创新、务实重干、高效运作,尽快取得成效,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省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研究制定支持焦作市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在专项规划编制、政策实施、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省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会同有关部门和焦作市政府定期组织开展实施情况评估,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
“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把焦作建成四个“更具”新型城市
方案确定,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站位全局,服务大局,着力在现代城镇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带动,把焦作建设成为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具辐射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型城市,为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作出重要贡献。
五项坚持
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方案要求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创新发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破解要素约束和体制障碍,率先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坚持统筹协调。统筹“三化”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结构调整与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在发展中协调,在协调中发展。
坚持突出特色。巩固提升城镇化和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业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形成竞争新优势。
坚持开放合作。强力推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区域融合发展,建设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坚持富民惠民。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人为本,加快经济转型,在经济转型中更加关注民生,在谋求物质财富增长过程中更加关注精神追求和素质提升,提高人民群众幸福程度。
“三化”协调发展格局,2015年初步形成
到2015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要素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新增粮食产量2亿公斤,二、三产业比重在95%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35%以上,文化旅游业综合收入相当于生产总值的25%,形成基本完善的铁路网、公路网、能源网、水利网、生态网、信息网,城镇化率达到60%,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在70%以上,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的比重在14%以上,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实现省定减排目标,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对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到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实现由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以创新引进并重、三次产业协同带动、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三化”协调发展新格局全面形成,经济更加繁荣、人民更加富裕、生态更加优良、社会更加文明,成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进市。
关键词:高端融合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融合高端、集聚发展上率先突破。以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突破口,加快产业链条由单一线条向闭合循环转变,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聚集群转变,产品由初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终端消费产品转变,着力提高高成长性产业、先导产业、文化旅游业比重,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业为重点,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突出“太极故里”、“山水焦作”两大品牌,依托功夫文化、怀商文化、煤矿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加快云台山、太极拳、黄河(嘉应观)、妙乐寺、圆融寺等文化旅游园区建设,打造南太行国家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带,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构建文化旅游交通大环线,打造城市组团文化旅游圈,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特色乡镇、专业村。促进生态系统与文化旅游良性互动,构建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联通的城市水网系统和点、线、面相互渗透的城市绿地系统,打造青山相拥、绿水环绕、城景交融的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多元化一体化国际复合型旅游目的地,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加快汽车零部件物流基地和煤炭仓储基地建设,构建现代物流业网络体系,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关键词:“大焦作”
目标:
加快城市发展转型,在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上率先突破。以建设组团式城市为突破口,加快传统工矿城市向绿色生态宜居、文化品位高尚、现代元素丰富、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的现代城市转变,形成“核心城市─城市组团─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城乡架构,建设“大焦作”。
规划:
1.建设复合型核心城市。统筹焦作新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推进修武组团、博爱组团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构建宜居、教育、医疗、文化、商贸、旅游、休闲、物流等综合功能复合区,建成复合型核心城市。
2.构建城市组团发展格局。按照“建好一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个超百亿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个人口规模超30万城市”要求,构建沁阳、孟州、武陟、温县组团;围绕提升产业集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区域合作等服务功能,构建七贤、柏(山)月(山)、沁北、焦作东站、西虢、招(贤)祥(云)、三阳、大(封)西(陶)北(郭)功能区,培育整体竞争优势,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组团发展格局。
3.推动中心镇建设。重点建设谷旦、赵堡、西万、谢旗营等20个中心镇。做大城镇规模,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和农民就近就业,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周边农村延伸,率先成为农村区域经济社会中心和现代化特色城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
4.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依托县城、中心镇、产业集聚区、旅游服务区或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力争到2015年完成50个,到2020年建成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率先实现城乡户籍、就业、住房、就学、医疗、社会保障一体化,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战略基点。
五大网络,覆盖全市
方案中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转型基础能力支撑,形成功能完善、协调配套、安全高效、支撑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交通网络。加快郑焦城际铁路建设和焦作东站、焦作火车站升级改造,推进郑焦城际铁路云台山支线及新月铁路增建第二双线等项目,积极推进月山车站更名焦作西站工作,开通焦作至北京始发车次。加快郑云高速、焦桐高速温县至巩义段建设。推进桃花峪黄河大桥、焦作黄河大桥、孟州黄河大桥、焦桐高速黄河大桥建设。建设轨道交通、文化旅游交通大环线、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焦作异地候机楼、焦作直升机场等项目,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立体化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能源网络。发挥“晋煤焦水”优势,建设大型路口电源项目。加快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积极发展智能电网。高效利用西气东输天然气、山西煤层气、焦作煤层气等气源。
——水利网络。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引黄调蓄、西霞院灌区、小浪底北岸灌区、引黄入焦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信息网络。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社会保障一卡通、市政公用服务一卡通等信息系统,打造“数字焦作”、“智慧焦作”、“无线城市”。
——生态网络。构建生态网络框架,推动经济由资源能源依赖型向循环绿色低碳型转变,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实现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中心镇全部建有污水处理厂。
各产业集聚区:规模壮大,特色突出
方案中指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明晰功能定位,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和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沁北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现代化工和铝精深加工产业,孟州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生物和装备制造产业,博爱产业集聚区、焦作循环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武陟、修武、温县产业集聚区突出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集聚区规模,到2020年,焦作工业产业集聚区、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沁北、孟州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1000亿元,武陟、博爱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800亿元,修武、温县产业集聚区和焦作循环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均超500亿元。力争全部产业集聚区同步达到专业示范产业集聚区创建标准。
四个有利,意义非凡
焦作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有利于在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组团发展和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上率先突破,为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示范;有利于发挥工业、农业、文化旅游业基础较好优势,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率先突破,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有利于利用资源枯竭型城市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在破解瓶颈制约、优化要素配置上大胆探索,为创新体制机制、增强要素保障能力探索路子;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深化区域合作,在产业、交通、生态、要素等融合发展上开拓创新,推动中原经济区形成区域联动发展的格局。
201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