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

基建再掀热潮 PPP将成融资主力

作者:  发表时间:2017-12-09 11:22:41    点击次数:1462 【打印】 【收藏】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里,国家发改委集中批复了11个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总额达1100多亿元。然而,在财政收入、政府基金收入逐渐减少,地方举债资金供给能力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如此大规模的基建投资该由谁来买单?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被寄予厚望,并有望成为未来基建融资的主力。
  项目审批聚焦基建领域
  据悉,2015年国家发改委将重点向农业水利、中西部铁路、保障性安居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民生、老少边穷等领域和地区倾斜。而此次集中审批便传递出了这样的讯号。
  为适应民航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国家发改委1月28日批复民航通信网工程,以2020年为建设目标年,总投资13.96亿元。而除了此项目外,其余10项工程主要涉及铁路、公路、桥梁、轨道等,其中8个项目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如香格里拉至丽江公路工程、弥勒至蒙铁路、贵州省遵义至贵阳公路扩容工程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2014年跌至20多年来的最低,而西部公路、高铁项目则是弥补经济发展的短板。
  与此同时,各地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写进了各地的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河北省提出,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时机,推进一批重大交通、水利、能源、生态、城市管网、农业农村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项目。新疆则提出,计划投资3000多亿元推进重大水利、交通、能源等项目建设。
  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家发改委加快了项目审批的步伐,集中批复了35个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4万亿元。细数来看,基建项目占据着“中流砥柱”的地位。业内人士分析,基建项目或将替代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资金问题仍是首要难题
  有研究报告分析,今年的基建投资可能持续增长,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可能是发力的关键期,但是否会出现2008年的爆发式增长态势,答案是否定的。如此大规模的基建投资该由谁来买单?融资问题可能会成为未来一个关键的难题。
  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对特别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财税收入更是打击。2014年,地方一般公共财政收入(本级)达75860亿元,增长9.9%。这也是地方一般公共财政收入自2003年以来首次回落至个位数增长。业内普遍认为,今年的情况或许会更加不乐观,有机构已经预测今年土地出让收入可能会出现负增长。
  根据财政部1月31日公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26万亿元,与地方一般公共财政收入(本级)7.59万亿元相比,地方卖地收入已超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一半。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很难持续的同时,正式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量可能只是以往融资平台举债规模的一半。财政收入、政府基金收入、地方举债是基建投资重要的资金来源,但这3条渠道的资金供给能力都在逐渐减弱,这无疑会加大未来公共基础项目的融资难度。
  去年国家发布了国发43号文,明确了地方政府融资的两个新方向,一个是PPP,另一个就是自发自还的地方债。在这样的背景下,PPP因为可以疏解地方财政困境,缓解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而被寄予厚望。
  未来PPP成融资主角
  12月4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同日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等3份文件推进PPP的发展。去年第四季度,已经出现首批PPP项目进入项目准备及采购等实施阶段。比如,广西首个市政PPP项目——南宁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于去年底正式启动。自此,基建融资逐步进入PPP时代。
  济邦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张燎认为,今年肯定是PPP项目大量涌现的年头。这与不少业内人士的观点不谋而合,未来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将采用PPP模式,尝试创新融资,引入社会资本。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即便PPP模式的融资规模持续增大,仍很难完全满足基础设施投融资需求。
  今年,PPP模式首次被写入了湖北、湖南等多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
  湖北省提出,积极推广、探索PPP模式,创新政府投资引导方式,通过投资补助、产业基金、担保体系、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等方式,优先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湖南省在回顾2014年工作时提出,政府购买服务和PPP模式试点有序开展。此前,湖南省财政厅向社会重点推出了30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额达583亿元,涉及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农业水利、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摘自2月10日《中华建筑报》

时间:2015-02-10